前幾天回老家,和幾個很久不見的哥們兒吃飯。
他們中的多數人,大學畢業后,因為父母的期待,也因為自己對安穩的渴求,考了老家縣城的公務員,從此一直規規矩矩呆著。
年薪不高,大概一年10萬塊,只能算吃穿不愁,在當地買了套房,供著樓,這一輩子都不敢有大動作了。
老婆說想去國內旅游,都得精打細算好幾天。
女兒說想留學,把他嚇得個半死。
這樣的生活,安穩雖安穩,但總覺得有些不夠。
酒桌上,有人對我說:“還是羨慕你啊,我們這些拿死工資的,活得太小心了。”
這些年,他們不是沒考慮過離開。也曾有機會在召喚。但前怕狼,后怕虎,他們不敢放棄,也不敢輕易冒險。
畢竟,有死工資的工作,也是周圍人認為的“體面工作”。
就這樣一蹉跎,10幾年過去了。
10幾年在當今時代里,意味著諾基亞已經倒閉了、蘋果已經出到X了、90后都被視為中年人了、離婚率高到令人瞠目結舌了、華為清退35歲員工了、自媒體人一年賺幾千萬已經是常事了、不少90后都已經融到了第二輪資金……
一同學說:“太快了,感覺我們都快跟不上時代了……”
可不是。南朝有個典故,叫爛柯人。講一個叫王質的人,到山中打柴,觀仙人對弈,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他下山來,發現滄桑巨變,已然物非人非,而手中的斧頭已經腐爛了。
他才明白,你覺得過了一天,人間已過了千年。
穩定的工作也是一個避世之所。你身處其中,無風無雨無壓力,如仙人般逍遙。但是,這種生活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你安全感,也必然剝奪你可能性。
你很可能到了退休時,年薪還是十幾萬,甚至都跑不贏通貨膨脹。在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每月幾千塊的死工資,變得越來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是,你不會離開。
因為,“穩定的工作”還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將你的意志馴化。
你會由反感、不適,到接受、適應,到成為它本身。
《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部類似的隱喻。
它用一個名叫肖申克的監獄,告訴我們,“這些高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所以,Brooks離開肖申克以后,無法適應外面快節奏的社會,自殺身亡。
所謂的穩定
正在困住你的生活和未來
因為農耕社會的需求,年輕人和父輩們在擇業時,都會以“穩定”作為第一參考因素。
因為,風險少,意味著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
但這種思維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了。
風險少,意味著增幅少。
增幅少,意味著敵不過通貨膨脹。
敵不過通貨膨脹,意味著財富的貶值和資產的虧損。
10年前,100萬元算是一筆巨款。但在今天,100萬元在一線城市連一套三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
所以剛剛升到副科的同學抱怨:“這幾年工資確實也漲了,但不知道為什么,感覺還是缺錢……”
“是啊,工資越漲,錢越不經用!
他現在的工資是月薪5000多,加上獎金、補助、各種雜七雜八的補貼,一個月到手大概也就7000多。這對于一個還著車貸房貸、養著兩個孩子的男人來說,談何容易。
他自然覺得艱難。時常感嘆:“后悔了……但年紀大了,走也走不了了……”
與之相比的是,在某大型互聯網公司負責游戲開發的朋友,一直覺得薪水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如何開發出更牛逼的創意,設計出更優質的用戶體驗。
他的年薪是八位數,獎金可觀,勞動回報增長率,已然超過了資本增長率。
在互聯網商業盛行的今天,一切都以高頻的方式出現,人與人的交流,產品的更迭,交易的產生和擴張,都在指數級誕生和增長。
這樣一來,死工資的緩慢呆板,就不再能適合這個新型的商業社會。
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你靠工資,已經買不起房。
因為,工資是線性增長的,而房價卻是指數級增長。
就像你騎著單車,在地面上老老實實地前行,以為騎多少,就算多少。但你不會知道,在另一些地方,有人已經習慣了飛機代步。
所以說,線性增長的工資,其實限制了你的可能。
而最糟糕的是,你在其中投入了太多沉沒成本,想止損,非常難了。
工資越死
意味著創造性和可能性越低
一份職業值多少錢,匹配多少報酬,與他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
與什么成正比?稀缺性。
你在一個辦事員的崗位上干到老,每天就是填填表,整理整理資料,替代性過高,任何人都可以勝任,你的薪水自然無法高漲。
但如果你是獨一無二、貢獻無人能及的一個人,薪水的提升,就是理所當然的人。
死工資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刀切。
你優也好,劣也罷,在這里,全都是一個樣兒,全都發一樣的錢。這種勞動回報方式,必然使得人的創造性下降,惰性呈指數提升。
“我做了也是5000塊,不做也是5000塊,那我為什么要做?”
“反正大家都是上完班就走人,那我也是!
如此一來,整個行業都會因為不冒險,不進取,不改變,變得越來越萎靡,整體職場風險指數越來越高。
這時,所有人都會面臨危機。
90年代職工下崗,在那片哭天搶地中,稀缺性強的人,馬上尋到了生路。缺乏技能、資本和頭腦的,則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貧窮和掙扎。
而在如今,針對穩定工作的改革,也已經開始。
他們面臨越來越多的監管,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制約;\子關著,手捆著,能改變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可能性越低,稀缺性越低,抗風險能力越差。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說,死工資不再是一種職業保障,反而是一種職業陷阱。
死工資不值得驕傲
永遠有危機感,永遠有能力
我以前在報社時,認識過一個中層領導。
她那時混得很好,在單位里受人敬重,在單位外受人歡迎。但是,她一直有一種危機感:現在網絡上說的東西,我好像越來越不懂了。
但她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年人。她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沖擊中,打開自己的思維,去學習新理念,研究年輕人喜歡什么,想要什么。
后來手機來臨,許多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更是被沖擊得支離破碎。
她眼睜睜地看著傳統媒體成為明日黃花,再也不是大眾寵兒,于是,果斷放棄了她的死工資,和朋友合開了一個文化傳媒公司,憑借她對傳播的敏感和出色的專業能力,做得風生水起。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
快遞員可能被取代,律師可能被取代,作家可能被取代,甚至專業技能更高超的工種,都有可能被取代。
在未來,人人都可能是下崗者。
那么,還在拿著死工資的我們,該如何去應對這個殘酷的未來現實呢?
你只有為自己賦能。
令自己更與眾不同,更稀缺,更重要,更有影響力,成為一個有光輝的個體。
就像一個U盤。
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做到了這一些,時代無論如何發展,你都有很大的概率能抓住機遇,完成財富的積累。
作家Spenser說得好:
當個人和組織的關系變得不再高度依附,當一個人就可以活成一家公司完成和世界的最短連接;
而工資,作為個人和組織中間的交易載體,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因為——
雇傭制會退出舞臺,合伙制會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