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微生物大會
11月16-19日,南京
會議介紹:
第一部分:開幕式 | |
一、開幕式和領導致辭 | |
二、主題論壇-抗擊全球抗生素耐藥的威脅 | |
第二部分:全球對抗微生物耐藥風險 | |
論壇 2-1:針對全球惟一健康戰略對抗微生物耐藥 |
論壇 2-2:三方國際聯盟能力建設的現狀 |
論壇 2-3: 歐盟應對微生物耐藥性 |
論壇 2-4:美洲地區的策略與行動計劃 |
論壇 2-5:東南亞與西非地區應對微生物耐藥性 |
論壇 2-6:地中海地區耐藥微生物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
論壇 2-7:非洲地區應對微生物耐藥 |
論壇 2-8:區域應急響應AMR流行感染的案例研究 |
第三部分:公共衛生系統的發展 | |
論壇 3-1:國家和地區CDC建立監測與監控微生物耐藥系統的策略 |
論壇 3-2:住院病人AMR監測系統的最佳實踐 |
論壇 3-3:預防和控制健康護理機構和社區門診中的抗菌素耐藥性 |
論壇 3-4:預防與控制食品與農業中的微生物耐藥 |
論壇 3-5:媒體和民間社會在對抗AMR中的作用 |
論壇 3-6:提高AMR實驗室基礎設施 |
第四部分:微生物耐藥研究方法的突破 | |
論壇 4-1:洞察新的耐藥機制 |
論壇 4-2:監視和監測技術 |
論壇 4-3:理解AMR病原體演變的流行病學 |
論壇 4-4:抗生素耐藥性的核糖體機制 |
論壇 4-5:研究宿主的作用 |
論壇 4-6:天然耐藥與獲得性耐藥 |
論壇 4-7:破譯耐藥微生物基因組 |
論壇 4-8:重溫遺傳進化和耐藥表型 |
論壇 4-9:自身免疫,炎癥與耐藥微生物 |
論壇 4-10:全基因組測序控制耐藥性 |
論壇 4-11: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和計算機輔助建模研究微生物耐藥性 |
論壇 4-12:運用基因表達譜預測抗生素耐藥性 |
論壇 4-13:AMR實時檢測裝置 |
論壇 4-14:納米技術與納米醫學對抗微生物耐藥 |
論壇 4-15:AMR的新型即時檢驗設備 |
論壇 4-16:AMR藥物研發中的開放式創新平臺 |
論壇 4-17:微陣列、生物芯片和強大的生物傳感器 |
論壇 4-18:應用RNA干擾技術研發AMR藥物 |
論壇 4-19:AMR藥物研發的轉化研究 |
論壇 4-20:新型抗生素發展中的動物模型與篩選技術 |
第五部分:微生物耐藥的快速檢測與藥物發現 專場一:細菌診斷與抗細菌藥物發現 | |
針對超級細菌的緊急威脅(A) | |
論壇A 5-1:針對超級細菌的緊急威脅 |
論壇A 5-2:新型生物標記物與診斷監測緊急威脅 |
論壇A 5-3:驗證新型可用的藥物靶標應對緊急威脅耐藥微生物 |
論壇A 5-4:對抗耐藥艱難梭菌的小分子 |
論壇A 5-5:對抗耐藥淋病奈瑟菌的小分子 |
論壇A 5-6:對抗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的小分子 |
針對重新出現的耐藥結核(B) | |
論壇B 5-1:洞察結核桿菌耐藥和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中考慮到基因突變 |
論壇B 5-2:DprE1, MmpL3和 QcrB靶點的研究現狀 |
論壇B 5-3:靶向參與細胞壁合成的酶 |
論壇B 5-4:天然產物中研發耐多藥/廣泛耐藥結核藥物 |
論壇B 5-5:靶向輔因子的生物合成 |
論壇B 5-6:靶向耐多藥結核對鐵元素的吸收與儲存 |
論壇B 5-7:靶向MmpL與MmpS蛋白酶調控轉運 |
論壇B 5-8:靶向乙醛酸循環中的酶 |
論壇B 5-9:靶向膽固醇/中心碳代謝 |
論壇B 5-10:靶向ClpP蛋白酶和耐藥結核中的DNA螺旋酶與其他DNA合成酶 |
論壇B 5-11:靶向參與抗氧化/亞硝化脅迫和活性氧和一氧化氮合酶的產生的酶或蛋白 | |
針對嚴重威脅(C) | |
論壇C 5-1: 面對嚴重的細菌耐藥威脅的生物標記物和快速診斷 |
論壇C 5-2:耐多藥不動桿菌藥物研發 |
論壇C 5-3:對抗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藥物研發 |
論壇C 5-4: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藥物研發 |
論壇C 5-5: 耐萬古霉素腸球菌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藥物研發 |
論壇C 5-6:耐藥肺炎鏈球菌、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藥物研發 |
新型威脅(D) | |
論壇D 5-1:面對威脅的生物標記物和快速診斷 |
論壇D 5-2:耐萬古霉素金黃葡萄球菌藥物研發 |
論壇D 5-3:耐藥猩紅熱藥物研發 |
論壇D 5-4:耐藥B族鏈球菌藥物研發 |
抗細菌疫苗的研發(E) | |
論壇E 5-1:肺炎鏈球菌疫苗 |
論壇E 5-2:耐多藥不動桿菌疫苗的發展 |
論壇E 5-3:耐藥艱難梭菌疫苗 |
論壇E 5-4:β-內酰胺酶的疫苗發展 |
論壇E 5-5:耐多藥/廣泛耐藥結核的疫苗研發 |
論壇E 5-6: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與MRSA疫苗 |
論壇E 5-7:耐藥沙門氏菌與志賀氏菌疫苗 |
論壇E 5-8: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和金黃葡萄球菌疫苗 |
論壇E 5-9:大腸桿菌與金黃葡萄球菌 |
論壇E 5-10:A族鏈球菌與B族鏈球菌疫苗 |
論壇E 5-11:銅綠假單胞菌疫苗 |
論壇E 5-12:糞腸球菌與糞鏈球菌疫苗 |
專場二:病毒快速診斷與抗病毒藥物發現 | |
分場一:抗病毒耐藥研究 | |
論壇1-1:蛋白組學在微生物耐藥研究中的作用 |
論壇1-2:定量時序病毒組學 |
論壇1-3:病毒致病機理 |
論壇1-4:宿主與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 |
論壇1-5:病毒與蛋白的相互作用 |
論壇1-6:流感與H5N1病毒突變進化導致的毒力與耐藥性 |
論壇1-7:解碼HIV整個基因組結構 |
論壇1-8:抗艾滋病藥物耐藥性 |
論壇1-9:丙型肝炎病毒耐藥機制 |
論壇1-10:病毒生物恐怖主義和生物戰研究-刺激自身免疫機制提高抵抗力 |
論壇1-11:有關病毒的免疫調節 |
論壇1-12:潛伏病毒感染與免疫系統 |
論壇1-13:激活免疫介導的清除慢性病毒感染 |
論壇1-14:抗病毒藥物藥理學 |
論壇1-15:免疫表位數據庫和AMR分析資源 |
論壇1-16:天然產物中研發藥物 |
論壇1-16:對其他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性 |
論壇1-17:人畜共患病毒感染與耐藥性 |
分場二:耐藥病毒的快速診斷技術 | |
論壇2-1:快速病毒載量與耐藥性檢測 |
論壇2-2:病毒基因分型與表型檢測 |
論壇2-3:強大的Sanger測序、全基因組測序、焦磷酸測序和微測序 |
論壇2-4:在病毒檢測中啟用微陣列 |
論壇2-5:病毒酶免疫測定、病毒免疫熒光法(IFA)和放射免疫沉淀診斷測試 |
論壇2-6:快速病毒競爭試驗 |
論壇2-7:快速病毒抗原檢測與血液篩查 |
論壇2-8:快速血液和尿液檢查病毒感染 |
論壇2-9:新型病毒DNA探針與生物標記物 |
論壇2-10:新興輸血診斷試驗 |
論壇2-11:不依賴培養的病毒診斷試驗 |
|
分場三:針對耐藥病毒的藥物發現 | |
論壇3-1:反義靶向 |
論壇3-2:靶向DNA/RNA聚合酶與抑制劑 |
論壇3-3:靶向DNA結合與抑制劑 |
論壇3-4:融合與病毒侵入抑制劑 |
論壇3-5: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
論壇3-6:逆轉錄酶 |
論壇3-7:蛋白酶與抑制劑 |
論壇3-8:靶向脫殼與成熟 |
論壇3-9:理想的非核苷逆轉錄酶 |
論壇3-11:靶向整合、整合輔助因子相互作用與整合酶抑制劑 |
論壇3-12:靶向多聚化和抑制劑 |
論壇3-13:抗病毒無環和環核苷磷酸 |
論壇3-14:解旋酶-引發酶抑制劑 |
論壇3-15:親環蛋白抑制劑 |
論壇3-16:細胞靶點 |
論壇3-17:致死突變作為一種非常規的方法 |
論壇3-18:基于RNA干擾的藥物研發 |
論壇3-19:應用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組學研發抗病毒藥物 |
論壇3-20:靶向Toll樣受體(TLR) |
論壇3-21:抑制病毒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 |
論壇3-22:ATR激酶為靶點的抗HIV藥物研發 |
論壇3-24:通過拮抗PD-1受體增強病毒免疫應答 |
論壇3-25:干擾細胞內復制的藥物 |
論壇3-26:免疫調節劑 |
分場四:病毒感染的生物療法 | |
論壇4-1:抗病毒減毒活疫苗 |
論壇4-2:抗病毒DNA疫苗 |
論壇4-3:抗病毒mRNA疫苗 |
論壇4-4:抗病毒納米疫苗 |
論壇4-5:抗病毒重組疫苗 |
論壇4-6:抗病毒SMART疫苗 |
論壇4-7:抗病毒合成肽疫苗 |
論壇4-8:抗病毒病毒小體 |
論壇4-9:基于反向遺傳學的抗病毒疫苗 |
論壇4-10:抗病毒病毒樣顆粒 |
論壇4-11:抗病毒個性化疫苗 |
論壇4-12:疫苗技術-結合疫苗 |
論壇4-13:疫苗技術-類毒素疫苗 |
論壇4-14: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抗病毒疫苗 |
論壇4-15:艾滋病病毒疫苗 |
論壇4-16:艾滋病病毒疫苗 |
論壇4-17:抵抗其他病毒感染的疫苗 |
論壇4-18:抗病毒干擾素 |
論壇4-19:抗病毒適配體和基因治療 |
論壇4-20:病毒感染抗體 |
論壇4-21:RNAi干擾病毒感染的治療 |
論壇4-22:白細胞介素-2輔助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
論壇4-23:基因修飾T細胞/造血細胞的移植 |
論壇4-24: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細胞治療 |
論壇4-25:人源胚胎干細胞轉換為T細胞治療艾滋病毒感染 |
論壇4-26:抗病毒核酶 |
論壇4-27:巨細胞病毒的T細胞治療 |
論壇4-28:熱休克蛋白為基礎的抗病毒藥物 |
論壇4-29:抗病毒免疫球蛋白 |
|
分場五:納米技術在抗病毒藥物中的發展 | |
論壇5-1:納米粒子與病毒的相互作用 |
論壇5-2:抗病毒納米顆粒 |
論壇5-3:抗病毒納米顆粒 |
論壇5-4:智能石墨烯和富勒烯 |
論壇5-5:納米顆粒模擬RNA干擾治療病毒感染 |
論壇5-6:Nanoviricides的結構與功能 |
論壇5-7:抗病毒納米醫藥中的膠束 |
論壇5-8:智能NanoViricides |
論壇5-9:智能納米粒子的DNA疫苗 |
論壇5-10:納米球控制病毒抗原釋放 |
論壇5-11:金納米棒遞送RNA分子免疫激活劑 |
論壇5-12:巨噬細胞為基礎的納米配方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
論壇5-13:納米球,新型納米乳佐劑和納米蛋白酶體用于抗病毒藥物遞送 | |
分場六:平移抗病毒研究 | |
論壇6-1:乙型肝炎病毒 |
論壇6-2:丙乙型肝炎病毒 |
論壇6-3:單純皰疹病毒 |
論壇6-4: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論壇6-5:流感 |
論壇6-6:呼吸道合胞病毒 |
論壇6-7:巨細胞病毒 |
論壇6-8:埃博拉病毒 |
論壇6-9:靶向新興呼吸道病毒病原體 |
論壇6-10:黃病毒 |
論壇6-11:耐藥基孔肯雅熱的藥物發現 |
論壇6-12:痘病毒藥物 |
論壇6-13:人巨細胞病毒藥物研發 |
論壇6-14:基孔肯雅熱抗病毒治療 |
論壇6-15:對抗新興病毒恐怖主義威脅 |
|
專場三:抗真菌Dx和藥物最新發現 | |
論壇5-1:抗真菌耐藥性研究 |
論壇5-2:抗真菌Dx和藥物最新發現 |
論壇5-3:遺傳多樣性及藥物敏感性簡況 |
論壇5-4:光滑念珠菌的耐藥性(AMR) |
論壇5-5:具有挑戰性的入侵煙曲霉菌耐藥性 |
論壇5-6:真菌耐藥性的快速分子診斷 |
論壇5-7:真菌耐藥性的新型生物標志物 |
論壇5-8:新興環境真菌和霉菌的健康風險評估 |
論壇5-9:念珠菌對膜靶向抗真菌藥物耐藥的分子機制 |
論壇5-10:煙曲霉和其它非念珠菌的點突變與膜靶向抗真菌耐藥性 |
論壇5-11:生物膜和真菌耐藥性 |
論壇5-12:檢測系統性抗真菌藥耐藥性的新方法 |
論壇5-13:真菌生物學與新型抗真菌藥物靶標 |
論壇5-14:基因組的完整性與真菌耐藥性 |
論壇5-15:新型抗真菌耐藥性藥物發現 |
論壇5-16:新型抗真菌藥物發現的挑戰 |
論壇5-17:抗真菌耐藥性藥物發現的新興靶點及分子支架 |
論壇5-18:抗真菌化合物合理設計 |
論壇5-19:基于下一代測序技術的抗真菌藥物篩選 |
論壇5-20:抗真菌全細胞靶點特異性分析 |
論壇5-21:系統級合成致死網絡對抗真菌藥物的篩選 |
論壇5-22:聚焦AMR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藥物發現 |
論壇5-23:聚焦曲霉的藥物研發 |
論壇5-24:廣譜抗真菌藥物研發 |
論壇5-25:調節宿主反應控制侵襲性真菌感染 |
論壇5-26:抗真菌疫苗和免疫療法 |
論壇5-27:動物模型研究真菌毒力和抗真菌藥物 |
論壇5-28:抗真菌候選藥物臨床試驗 |
專場四:瘧疾抗藥性和藥物發現 | |
論壇5-1:瘧疾監測 |
論壇5-2:瘧疾的新的藥物靶點發現 |
論壇5-3:瘧疾抗藥性快速診斷試驗 |
論壇5-4:全細胞篩選抗瘧疾藥物的方法 |
論壇5-5:瘧疾耐藥性基因組學 |
論壇5-6:血液階段、肝臟、傳播階段藥物的篩選 |
論壇5-7:瘧疾的遺傳控制 |
論壇5-8:抗瘧疾藥物研發的創新技術 |
論壇5-9:新型瘧疾疫苗研發 |
論壇5-10:瘧疾靶向藥物發現 |
論壇5-11:基于根治性試驗的藥物發現 |
論壇5-12:小分子抗瘧疾藥物設計 |
論壇5-13:天然產物中研發抗瘧藥 |
論壇5-14:抗瘧藥的未來 |
第六部分:在食品和環境里的耐藥性 | |
論壇6-1:環境中抗菌素耐藥性的戰略評估和生物風險最小化 |
論壇6-2:農業和食品方面耐藥性的生態學 |
論壇6-3:對環境中耐藥基因組的了解 |
論壇6-4:土壤系統和水環境中的抗生素的歸宿和輸移 |
論壇6-5:進化生物學和耐藥性的宏基因組學和分子分型 |
論壇6-6:在農業、水產養殖、廢水和自然環境耐藥性的控制 |
論壇6-7:食品和乳制品工業中的耐藥性控制 |
論壇6-8:動物源性細菌和食源性病原體的耐藥性 |
論壇6-9:在食品和環境中抗藥性的藥敏試驗與實驗方法 |
論壇6-10:在流感流行期間抗生素的使用 |
第七部分:動物和野生動植物的抗藥性 | |
論壇7-1:動物、人類、野生動物、環境和比較流行率數據中抗藥性的分子流行病學 |
論壇7-2:動物身上抗藥性的抗菌劑選擇的合理使用 |
論壇7-3:在動物糞便中抗生素及其代謝物的檢測和發現 |
論壇7-4:動物和野生動物的耐藥性監管研究 |
第八部分:新模型和市場開發 | |
論壇8-1:創新模式的新抗生素的發展 |
論壇8-2:如何建立避免新的抗生素市場失靈的激勵政策? |
論壇8-3:早期抗菌藥物的研發資金 |
論壇8-4: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
論壇8-5:針對抗微生物耐藥性的市場化運作 |
|
第九部分:共同努力維持社會 | |
論壇9-1:抗菌藥物管理的最佳做法 |
論壇9-2:在診所基于案例的耐藥性管理 |
論壇9-3:耐藥性治療效果監測 |
論壇9-4:教育在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的作用 |
論壇9-5:小兒耐藥性感染的控制 |
論壇9-6:抗菌藥物敏感性分子檢測的實驗室實踐 |
論壇9-7:解決監護相關的耐藥性感染 |
論壇9-8:老年人抗菌藥物的管理 |
論壇9-9:耐藥性傳染病精確的藥物 |
論壇9-10:如何增強整個社區意識 |
論壇9-11:如何增強整個社區意識 |
論壇9-12:自體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療法 |
論壇9-13:醫院管理 |
論壇9-14:如何預防和控制醫院獲得性感染 |
第十部分:展覽和展板 | |
現代微生物前沿研究展板 |
創新技術和產品展覽 |
第十一部分:社交活動 | |
活動 1:歡迎晚宴和文藝演出 |
活動 2:“李時珍金像獎”頒獎 |
活動 3:旅游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