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膠質細胞來源及生理形態
瀏覽次數:965 發布日期:2019-11-19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小膠質細胞來源的觀點包括:①神經外胚層(與少突神經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起源相似);②血管外膜;③中樞神經系統內固有的造血干細胞;④外周中胚層/間葉組織;⑤循環血中的單核細胞。小膠質細胞起源于骨髓的單核細胞和(或)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的說法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生理形態:
小膠質細胞的形態具有高度可塑性,與其生物學功能狀態密切相關。正常腦組織中,小膠質細胞呈高度分枝狀,具有三級和四級分枝結構,且細胞間的分枝很少發生重疊。分枝狀的小膠質細胞通常被稱為“靜息小膠質細胞”。然而,現如今“靜息小膠質細胞”的概念受到挑戰。體內研究發現,靜息態小膠質細胞大約以每小時一次的頻率與神經元突觸發生直接接觸,這種接觸為神經元活性依賴性的,小膠質細胞通過與突觸的接觸監測突觸的功能狀態。因此,正常情況下,高度分枝狀靜息狀態的小膠質細胞為大腦提供了一個高度動態和高效的監測系統。當腦內發生炎癥、感染、創傷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時,小膠質細胞迅速被激活并獲得吞噬功能。小膠質細胞激活的定義最初主要是基于其形態學的變化。激活的小膠質細胞胞體增大、突起變短、細胞形態呈圓形或桿狀;活化的小膠質細胞進一步被激活和調整,細胞突起消失、細胞形態呈阿米巴狀,并具有吞噬功能。小膠質細胞的形態學改變反映小膠質細胞的活化狀態,而小膠質細胞的活化狀態與腦內受損部位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