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快餐與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而大多數中式快餐,基本上配送一次性竹筷或木筷;在食堂、飯店,隨處可以看到人們對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這種符合中國餐飲方式的餐具被很多人視為衛生的最佳選擇。
關于一次性筷子我們對它了解多少呢?
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就發明了這種方便的餐具;在 1990 年左右,日本一次性筷子的產量已經達到 240 億雙,同時許多國家也同樣面臨著對于一次性筷子需求量過大、木材資源消耗嚴重以及國際價格激烈競爭的問題。
國內對于一次性筷子的爭論一直都未有一個定論,作為資源類的產品,它固然有著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問題。
一次性木筷與一次性竹筷
目前市面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是一次性木筷,主要是由一些速生楊樹或者樺木之類的速生樹種做為原料,或是采用木制建材的邊角料制作而成,成本較低,產量可觀,同時供應國內的使用以及出口國外。
竹筷主要是由竹子作為原材料,竹子生長速度快,生產周期短,利用竹子生產的一次性筷子可以有效地利用這種資源,在種植與生產中達到一個平衡點;同時竹筷子干凈美觀,正在逐步取代市場上的一次性木筷。
如果在資源發展與資源開發中保持平衡,一次性筷子應該是一個較為良好的市場,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由于其本身制作成本低,需求量大,于是在追求更高的利潤及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資源過度開采、質量不達標的問題。
某明星在微博曾發過關于一次性筷子在熱水中浸泡后的照片,可以看到圖片中浸泡過一次性筷子的水明顯變黃,同時有刺鼻的氣味產生。
開水浸泡過的一次性筷子
按國家規定,竹做的一次性筷子由于顏色略青,允許用食品級的硫黃熏蒸漂白,但要求殘留在筷子上的二氧化硫含量每公斤不超過 600 毫克,而木筷子是不允許使用硫黃熏制的。一些小作坊為降低成本,使用劣質木材,看上去較黑甚至發黃,有的甚至回收使用過的筷子再加工,用硫黃熏制,雙氧水或亞硫酸鈉浸泡漂白。
我們選取了某些飯店中采用的簡易包裝的一次性筷子制樣,并用飛納掃描電子顯微鏡來觀測。
圖a 木纖維細胞結構圖(左)圖b 一次性木筷表面掃描電鏡圖(右)
圖c 一次性木筷截面圖
圖b 和圖c 分別為一次性木筷的表面與截面的掃描電鏡(SEM)圖片,可以看到,樣品表面鱗片狀結構為木纖維細胞結構,截面為木纖維細胞、導管、篩管等的集合,由于其孔隙的存在,過量地使用處理木筷的化學試劑,會被其吸附而殘留。
圖d 木筷表面元素分析
我們對筷子表面進行了元素分析:發現不同位置下,除了木制材料本身的 C、O 元素以為,均含有一定量的 S 元素,說明該筷子的確經過硫磺熏制并且 S 元素的含量較高。二氧化硫的浸出量高于國家標準,這是由于該生產工藝中采用了過量的硫磺熏制,而長期攝入過量的 S 元素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危害。
雖然國家已經推出了關于一次性餐具的安全標準,但市場上魚龍混雜,我們難免會接觸到一些并不符合標準的一次性筷子。如果一定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也有一定的挑選訣竅:
· 首先,一次性筷子也是有保質期的,合格生產的筷子保質期在 4-6 個月,過保質期的筷子可能帶上黃色葡萄菌、大腸桿菌等。
· 顏色:選擇接近木質顏色的一次性筷子,顏色太發白的可能是處理過度的筷子。發黑、發黃、有斑點的一次性筷子避免使用。
· 形狀:盡量選擇方形的、筷子尾連在一起的一次性筷子。太細的筷子別用。
· 味道:合格的一次性筷子沒有酸味,只有竹子或木頭本身天然的味道。
總結來說,對于一次性消費品問題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目前一次性筷子的核心問題在于生產流程不規范,衛生得不到保障。在生產環節,它們很容易受到各種有毒物質的污染以及生物污染。有些生產商甚至生產流程都有問題。
一次性筷子回收再利用的工作沒有做好。日本有著高達 69% 的森林覆蓋率,大量的一次性筷子靠進口,同時回收的筷子會用于造紙等行業;我國森林覆蓋率為 23%,對于廢棄的資源回收工作也是才剛剛起步,對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開發——回收)的流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畢竟在人和自然的相處中,取之有度才會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