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的原則概述
瀏覽次數:549 發布日期:2023-3-23
來源:軒誠
所謂中醫的體質概念,就是在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 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方面,綜合 的、相對穩定的恃質。這種恃質反映在生命過程中的某些形態特征和 生理特性方面,在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疾病的抵抗力方面, 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的傾 向性等方面。體質現象具有個體差異性、群類趨同性(群類性)、相 對穩定性和動態可變性等特點,它是人類生命現象的一種重要表現形 式。
體質概念的這一表述方式,是基于中醫學對人類體質觀察的論述 和現代中醫體質硏究的基本認識,結合了有關學科中對體質的認識以 及醫學科學的性質、硏究目的和任務而提出來的。作為"體質"這一概念,就自然科學而言各學科分別有著各自不 同的內涵。
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 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的手段,從 而制訂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 宜"的干預。體質辨識是中醫辨體養生的前提,直接關系養生效果的 成敗。
體質辨識以及針對體質的調體和保健工作,絕不能脫離中醫辨證 施治的原則,體質辨識必須結合中醫的具體辨證施治方法,才能夠順 利地在臨床上開展。
"億萬蒼生,九種體質,人各有質,體病相關;體質平和,健康 之源,體質偏頗,百病之因。〃中醫體質辨識為中醫體質與易發健康 風險的宏觀對應開辟了新的標準化途徑,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中醫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體病相關、體質可分、體質可調"的中醫體 質學說理論和中醫調理方案,可以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的治未標病目。明辨體質陰陽,即把握了體質的總體特征,以此便可明確辨體養 生的大方向,不至于犯方向性、根本性錯誤。但是在此基礎上,要使 辨體養生更具明確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還需要進一步對體質進行全面 綜合的辨識,以認識體質的特點和全貌。其中,辨識年齡、性別的體 質特點是極重要的部分。在準確辨識對象的體質特點之后,再綜合運 用多種體質辨識方法,便可基本完成對體質全貌的辨識,在此基礎上 實施養生便有了足夠的依據體質是指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不 知不覺形成的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性格心理等方面,綜合的、固 有的某些特質。體質揭示了人體生命的恃殊性或差異性。
《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標準制訂工作2006年6月正式啟動,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編制完成。制定出中醫體質 量表及《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標準。該標準應用了中醫體質學、遺 傳學、流行病學、心理測量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 中醫體質專家、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多次的討論論證而建立,并 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出良好的適應性、 可碰。
該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疲?顯質、 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_類型,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 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 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 準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