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PCR基本原理及實驗步驟
瀏覽次數:5635 發布日期:2023-5-2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1概述
通常測定一個與已知序列相鄰的DNA序列是必要的,例如位于編碼DNA的上游和下游兩側的區域,轉位因子的插入位點以及克隆于Lambda、科期;蚪湍溉斯と旧w載體上的DNA片段末段的未知序列的探針等。這種末端特異探針在Southern Blot或染色體步移(Chromosome walking)所需的噬菌斑雜交或克隆雜交中都十分有用。為了得到邊側序列的探針,通常采用擴展的PCR方法,使相鄰邊側區域得以擴增。
2 PCR與反向PCR的區別
PCR只能擴增兩端序列已知的基因片段。如圖1所示:
圖1 PCR引物擴增方向
反向PCR可擴增中間一段已知序列,而兩端序列未知的基因片段。如圖2所示:
圖2 反向PCR引物擴增方向
3 反向PCR基本原理
反向PCR(Reverse PCR)是常規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的修改和發展,是克隆T-DNA插入位點側翼DNA序列非常有效的方法。反向PCR可用于研究與已知DNA區段相連接的未知染色體序列,因此又可稱為染色體緩移或染色體步移。選擇已知序列內部沒有切點的限制性內切酶對該段DNA進行酶切,然后用連接酶使帶有粘性末端的靶序列環化連接,再用一對反向的引物進行PCR,其擴增產物將含有兩引物外未知序列,從而對未知序進行分析研究。
擴增前先用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樣品DNA,然后用DNA連接酶連接成一個環狀DNA分子。如圖3所示:
圖3 線性DNA的環化
通過反向PCR擴增引物的上游片段和下游片段。如圖4所示:
圖4 反向PCR擴增
4 反向PCR實驗步驟
(1)限制性內切酶消化
① 選擇合適的限制性內切酶,基因組一定要切成彌散性的條帶。在酶切之前,應對基因組DNA定量。
② 根據T-DNA的左邊界序列選擇合適的酶切位點(如EcoR I、BamH I、Hind III和Pst I),并在酶切位點上游附近設計引物Z1,Z2,Z3和Z4,然后用這些內切酶分別消化基因組DNA,酶切體系如下:
37℃ 過夜,電泳檢測酶切效果。
(2)回收DNA
① 將酶切產物轉到1.5 mL離心管中,用ddH2O洗滌干凈,并稀釋到250 μL;
② 加入等體積的酚和氯-仿(V:V=1:1),渦旋混勻,室溫靜置1 min;
③ 12,000 rpm離心1 min;
④ 將上清移到另一管中,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渦旋混勻,室溫靜置1 min;
⑤ 12,000 rpm離心2 min;
⑥ 將上清移到另一管中,加入2.5倍體積的-20℃預冷的無水乙醇,0.1倍體積的3 M 乙酸鈉(pH=5.2),輕輕振蕩混勻,室溫靜置5 min;
⑦ 4℃ 12,000 rpm離心10~15 min;
⑧ 棄上清,盡量除去管壁上的液體;
⑨ 加入1 mL -20℃預冷的70%乙醇,輕輕顛倒幾次。12,000 rpm離心5 min;
⑩ 除去乙醇,在超凈臺上平放,將管壁上的乙醇揮發掉,20~40 μL ddH2O溶解。-20℃保存。
(3) 連接
① 連接體系如下:
12-14℃,過夜連接。
注:連接體系比較大,而DNA含量比較低,不需加入PEG4000,這樣可以促進分子內的連接,減少分子間的連接。
② 連接完成后,65℃水浴10 min滅活。按上述(2)抽提回收,溶解于40 μL ddH2O中。然后就可以用回收的鏈接片段做PCR了。
5反向PCR技術的不足
- 需要從許多酶中選擇限制酶,或者說必須選擇一種合適的酶進行酶切才能得到合理大小的DNA片段。這種選擇不能在非酶切位點切斷靶DNA。
- 大多數有核基因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復序列,而在YAC或Cosmid中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時也會有這些序列,這樣,通過反向PCR得到的探針就有可能與多個基因序列雜交。
6反向PCR技術的應用與前景
- 反向PCR技術適用于基因游走、轉位因子和已知序列DNA旁側病毒整合位點分析等研究,可用于克隆啟動子。
- 反向PCR技術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雖然有不足之處,但它在各學科和各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PCR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它在各學科和各領域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應用也將會更加普遍。